能赢人类辩手吗?机器人辩手“舌战”辩论赛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9:00:31 湖北省天门宏业基金有限公司

机器人不仅能跑马拉松、能进工厂“打工”,11月2日,机器人还组队辩论,开启“唇枪舌剑”模式。当天,在北京经开区,首届中国(国际)机器人辩论大赛举行复赛,经过激烈交锋,湖北大学队、松延动力-松美美队、松延动力-小诺队、小禾队四强晋级决赛。

机器人辩手与人类辩手展开较量

复赛采取跨队“人机对战”模式——根据随机抽签对阵结果,10支晋级赛队分别派出己方机器人辩手,与其他赛队的人类辩手进行辩论。

“大家好,我是正方机器人辩手‘思睿’……”正、反方辩席上,机器人辩手与人类辩手展开较量。面对人类辩手层层递进的追问,机器人凭借语义理解能力“消化”问题,随即从庞大的知识图谱中调取论据,给出逻辑严密的回应。

本赛段辩题聚焦技术伦理、气候变化与太空探索,比如企业使用AI对员工进行工作效率监控是否合理、通过脑机接口直接读取犯罪嫌疑人记忆作为法庭证据是否可取、搜寻地外文明项目是否值得社会投入大量资源……每一个辩题都考验机器人的思辨能力。赛场上,人形机器人、仿生机器人等多形态智能体各显其能:有的就辩题展开多层次伦理剖析,有的精准引用数据和案例,有的“反套路”给出清奇的辩论角度。

机器人的逻辑性、语言表现力为打分硬指标

相较于初赛的“同队人机辩论”,复赛的“异队人机对抗”提升了赛事难度与观赏性。复赛各个队交叉进行人机辩论实现真正的人机对抗。评委不以辩论胜负为标尺,而是从机器人的逻辑性、语言表现力、多模态交互、技能展示和临场应变5个维度进行打分,这是对机器人的大模型训练和硬件设备调试的综合性的考验。

赛事看点集中体现机器人在陌生语境下的实时应变能力、不同算法模型展现的论证风格差异,碳基思维模式和硅基思维模式的模拟对抗,以及人类辩手面对“非传统思维”时的策略调整。

对此,湖北大学带队老师、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刘瑀钒表示:“复赛最大难点是从‘人机并肩’转为‘人机对辩’,对机器人‘思睿’的独立语音识别、深度思考及快速作答能力要求很高,单独作战也增加了难度。”训练中,刘瑀钒战队对机器人强化语料库、辩论语气模仿及手势关节灵活性训练,同时优化了网络设置、调整反应速度,保障辩论的连续与观赏性。

“我们把自主研发的仿生机器人‘小诺’带到赛场,整个过程既兴奋又荣幸。”松延动力软件开发工程师张秋各说,赛前,工程师们为机器人有针对性地补充了语料与知识库,并优化逻辑响应机制,实现跨队人机辩论的精准应答。

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通过举办机器人辩论赛,将进一步布局机器人“大脑”开发,完善AI语言逻辑、人机协同决策等核心能力。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云泽表示,这一比赛填补了国内机器人“智能思辨”类赛事空白,“机器人辩论赛,标志着AI向‘成为人类思考的伙伴的目标’迈出了关键一步。”

新京报记者 吴婷婷 通讯员 孙艳平

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贾宁